“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逢清明节,人们就想起唐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
然而,殊不知,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几经后人别出心裁的修改,成了妙趣横生的新作。
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别开生面地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就是用杜牧《清明》诗改编的:
时间:清明时节;布景:雨纷纷;地点:路上;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代有人把它改为三言诗,也别有情趣:“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又有人将它改为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清代有位文人觉得《清明》诗不够精炼,他认为“雨纷纷”必在清明;“行人”必在路上;第三句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人的身份,无关紧要。因此主张把每句开头两字删去,就改成一首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古代人还有人把它改为六言诗:“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
更有创新者,将它改为《南乡子》词:“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寻?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
尤为有趣的是,宋代有个书法家将它写在一把白纸扇上,一个朋友见后给诗重新断句,竟变成一首绝妙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