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初行路:转变观念,准确定位,积极主动推行
福建公司生产系统精益生产工作自2009年12月启动至今已开展了近3个月,项目现已进入实施阶段。在精益推行的初期,公司的精益工作有遇到哪些困惑或问题?员工该如何正视并有效应对,以助推下一阶段精益工作的快速顺利推进?带着这些问题,本期《浔兴人》报特别采访了精益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福建公司生产系统副总院善明及美标精益总监田红峰老师,来为我们指点迷津。
“精益生产是一种以量化管理、流程管理为核心的持续改善的方法论。”
对于精益生产的内涵,田老师用了这么一句话来给我们诠释,这其中包含四个重点:
1,量化——以数字说话,通过量化来称量改善的效果。
2,流程——任何问题都存在于流程里,若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从流程入手,把流程一展开,问题就会自然暴露。
3,持续改善——任何事情都要去改善才会见到效果,而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精益生产强调的就是改善,不停地改善。
4、方法论——指它的逻辑和框架,即沿着一种什么方向来做改善,这是顾问老师需要提供给客户的。
推行精益,势在必行
面对09年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总部提出了“抓住新机遇、确保大发展”的企业战略目标,结合公司外部宏观形势和内部管理需求,适时做出了在全公司范围内推行精益生产的重要决定。这一决定的做出,正是应了新形势下公司发展的迫切需求,其迫切性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福建公司生产副总院善明分析道:
一方面源于“多批次、小批量”的客户订单结构的变化。在以往,客户都是计划性生产,一次性下大订单,这样就可以提前做好生产安排规划。但现在就不一样,客户需要根据市场反应,适时决定产品产量,订单就表现为多批次、小批量、交期紧,有时一个订单甚至是几条、十几条拉链,而且交期要求紧迫,这就会对整体的生产管理造成很大困扰。
另一个方面源于现有生产方式变革的需求。在现有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流程设计、生产安排、设备配备、生产方法等,这都需要透过精益生产理论和方法来分解发现这些不合理并加以改善,消除不必要的浪费,提升生产效率。
转变态度,积极参与
“做精益项目自有一套方法论,一套路径和逻辑,这往往与员工日常的经验逻辑不太一样,在最开始接触时,员工会有种自然的排斥。”在精益推行的初期,田老师特别提到了员工初涉精益的态度问题。
面对变革,员工的态度大致分为三类:10%配合性较强,10%强烈排斥,另80%持观望。而在推行的初期,员工对推行精益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往往认识还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所以田老师强调,要顺利推进精益工作,首先要转变员工的思维观念,把那强烈排斥的10%引导过来,以影响那80%。
为切实引导员工思维观念的转变,公司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工作着手,院总介绍道:一是通过一期精益工作的成功推行,做出成效,树立标杆作用,让员工看到改变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改变。二是制定配套机制,促使员工去改变,“内部市场化”之后,各部门的成本下降、效益提升都能使员工从中得到具体的实惠,从中切身体会到精益生产所带来的好处,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精益生产实践中来。
准确定位,主动推行
对于推行初期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田老师还特别提到了员工的角色定位。在做精益项目的过程中,员工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往往不太准确,有种‘等、靠、要’的被动心态。觉得老师来了以后,问题就交给老师去解决了,他变成了一个辅助的角色。
“其实老师才是外因,是辅助的,主因还在于他自身。”
“就拿电镀项目作比,你不能说这个问题就交给田老师了,他给三个答案你选一个,那这就没法做了,因为田老师对电镀不熟悉,他不是这个专业出身的。”田老师强调,老师最重要的作用是把员工引上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优路径,但解决过程中,动脑筋也好,做改善也好,还是要靠这个团队本身。
“项目”载道,持续改善
“企业发展的道路上,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去改善,问题就会越变越大,而精益生产就是一种改善,持续的改善。”这种持续改善,不光会为企业带来显性的实际收益,还将影响企业的整个团队与文化,田老师就此分析道:
精益生产实际上做了很多改善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一套方法。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这个团队的各方面的执行能力。一个项目的最终攻克,一套方法的最终掌握,也将使这个团队的能力得以历练提升。随着一批批项目的陆续攻克,企业的问题将得以不断改善,企业的精益团队也将得以一批批历练成长,并最终打造出一支掌握精益管理知识并能够组织实施精益生产的优秀团队,营造出持续改善、团结协作的精益企业文化。而这也正是张总在精益生产动员大会上所提到的精益推行目标之一。
“文化不是空泛的。”对于精益文化,田老师也有他独到的切实见解:“做文化需要有载体,而精益生产对精益文化的贡献,就在于它提供了‘项目’这样一个持续改善的载体。”精益文化的最终形成,并深入人心成为全员共识,不是在一朝一夕,还有待于项目的长期深入开展,任重而道远。在精益文化的建设之路上,田老师也为我们送上了三句他印象最深的受用之语:
“管理深入细节,改善无处不在。”“否定现状,面对现实。”“50分也好,马上行动。”